详情
随着全球服务业向我国的加速转移,“共享服务中心”越来越多的映入我们的眼帘。进入中国的外资机构在大张旗鼓的布局其共享服务中心的同时,以中资银行为代表的内资机构也在悄无声息的投建其后台运营中心。那么,什么是共享服务?和服务外包有怎样的关系?主要应用于那些行业和领域?未来有什么趋势?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中得到解答。
一、共享服务的定义、分类及意义
共享服务是全球化企业用来有效组织和提供内部支持服务的一种运作模式。 共享服务通常需要移除各业务单元的重复的作业,采用标准化和合并的方法向业务单元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如减少管理费用,提高服务水平等。
企业的业务职能基本可分为核心业务、非核心关键业务流程、非核心非关键业务流程三类。目前,跨国企业大量采取共享服务模式的主要集中在非核心关键业务流程,以对各核心业务模块提供高效的支持和服务,而企业对非核心非关键业务流程已大量应用外包的模式来进行。
图1 企业业务职能分类纵观各行业现有的共享服务中心的功能分类,共享服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 信息技术共享服务中心
§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
§ 客户服务共享中心
§ 采购/供应链共享中心
§ 行业性服务共享中心
根据安永对国内共享服务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应用共享服务的主要原因包括:提升服务质量及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标准化服务流程、减少员工数和工资支出以及公司战略导向。
对于企业而言,应用共享服务将有效驱动成本降低、服务提升以及竞争力加强。首先,规模效应驱动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的降低。在共享服务模式下,所有业务单元采用相同的标准作业流程,废除冗余的步骤和流程,不同业务单元的共享职能合并,形成的规模效应及向低成本地区的转移将大幅节约运营成本。其次,标准化流程促进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工作流程将实现全公司统一标准,服务质量和效率获得显著提升。共享服务中心还实现了全公司经营数据的汇总,使运营分析和报告变得更加快捷。另外,共享服务模式使业务单元管理层更关注于核心业务,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加强。共享服务中心能马上为这些新建的子公司提供服务,同时,它将业务单元管理层从繁杂的非核心业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更关注于核心业务,而非事务性的行政管理任务。
对于地区而言,共享服务中心的集聚将有助于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驱动专业人才的汇聚、优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安永调研发现,业务职能向共享服务中心整合过程中,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的外包服务采购,另一方面,当这些共享服务中心转为利润中心或独立为法人机构时,将直接贡献当地服务外包产值。共享服务中心的集聚对当地服务外包产业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其次,各类型共享服务中心的设置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共享服务中心的聚集将有效驱动专业人才的汇聚,驱动地区人才水平的提升。另外,跨国公司在设立共享服务中心的同时,将自身的先进管理模式进行了输入,也提出了更高的产业环境需求,有助于地区服务外包承接管理能力及产业环境的提升。
二、我国共享服务中心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我国境内设立规模以上共享服务中心近400家。这些共享服务中心基本覆盖了现有共享服务中心的所有类型。与全球企业在财务、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应用最为广泛的情况不同的是,我国境内设立的共享服务中心以技术共享中心、行业服务共享中心和客户服务共享中心为主,如下图所示。安永在针对国内共享服务中心的调研中发现,造成这一差异主要归因于两方面:一是我国企业在共享服务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对于IT职能的共享和外包先于其他业务职能;二是全球企业进入中国设立共享服务中心的主要原因并非看重本国和中国的成本差,而更看重的是中国的内需市场,因此对市场导向的职能共享中心投资先于其他后台通用业务职能。
图3 不同业务职能共享服务中心占比统计从投资方来看,中资投建的共享服务中心仍占较大比重,占比达71%,外资投建的共享服务中心数量占29%,具体统计数据如下图所示。欧美投资建设的共享服务中心在外资占绝大比重。
图4 共享服务中心按投资方占比统计中资和外资投建的共享服务中心除在信息技术职能占比相同之外,在其他业务职能共享中心投资占比上有较大的差异,中资机构在行业性服务共享中心的投资占比明显高于外资,而外资企业在财务共享中心和供应链/采购中心的投资比例上明显高于中资机构。这些差异与外资企业运营更为透明化、流程更为标准化密切相关。另外,在外资共享服务中心中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欧美企业,其离岸行业性共享服务中心目前大部分仍然设立在印度、爱尔兰等服务外包发展更为成熟、文化更为贴近的地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