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摘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过古稀之年的任正非如何掌舵华为这艘大船继续起航?而在经历了28年井喷式发展之后,华为如何继续常胜不败?这是摆在任正非和近20万华为员工面前的大命题。
时代周报记者 王媛 发自广州
72岁的任正非最近有些“反常”。
过去,在外界看来,这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总裁就像是一个神秘的世外高人,甚少公开露面,从不接受采访。但今年以来,任正非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先是在今年3月的巴塞罗那通信展上,华为罕见办了一场小型的恳谈会,任正非大谈华为的管理哲学,出现在聚光灯下的任正非言谈风趣而坦诚。
紧接着,任正非凌晨在机场独自等候的士的照片在网络风传—人们很难想象,这位掌管着全球500强企业的老人在生活中有着如此平易近人的一面。
4月19日,任正非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我国“实现信息化发展新跨越、加快构建信息领域核心技术体系”的方向,作为企业代表的任正非随后进行了发言。
进入5月,新华社刊出了对任正非的专访。在这场长达3个小时的访问中,任正非如此总结华为的发展历程:“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我们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
“反常”的露面是否说明华为面临的局势和任正非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回首华为28年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华为和任正非的成功本身就是当代商业史上的奇迹。1987年,43岁的任正非白手起家,利用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深圳的一个“烂棚棚”里开始华为的起步。28年后,华为已经成为产品遍布五大洲,销售半径超过100多个国家的通信领域全球领导者。
华为4月份发布的2015年年报显示,2015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39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净利润3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未来3-5年,华为公司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在10%以上。任正非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家中的领袖级人物。
但现在,无论是华为还是任正非均面临新的征程。这一征程不但包含着担负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弯道超车成为科技强国的企业责任,也包含着在当下这个技术急剧变革的时代里,太多的商业巨无霸,就在毫无预兆中从巅峰急剧走向没落的忧患意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过古稀之年的任正非如何掌舵华为这艘大船继续起航?而在经历了28年井喷式发展之后,华为如何继续常胜不败?这是摆在任正非和近20万华为员工面前的大命题。
否认搬迁传闻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这里是华为总部。自从2000年左右,华为将总部搬迁至此,这里便成为中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圣地。
华为由一个小作坊发展到世界级的科技巨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特区中的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回忆华为的发展历史时,任正非充满感慨,“华为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政治大环境和深圳经济小环境的改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发展。深圳1987年18号文件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没有这个文件,我们不会创建华为。后来,华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我们感到税负太重,很多同事说把钱分了算了。这时深圳出了‘22条’,提出投资先不征税,等到收益后再征税,实行了好几年。这个时候我们就规模化了。”
而当被问及政商关系时,任正非谈道:“深圳市政府做得好的一点,政府基本不干预企业的具体运作。法治化、市场化,其实政府只要管住这两条堤坝,企业在堤坝内的有序运营,就不要管。”
但在近日,一份出自深圳市龙岗区针对前两月经济分析的报告触动了业界敏感的神经。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