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俄总统总理“二人转”惹怒西方
普京访华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是重大新闻。然而,10月11日来访的普京,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身份。他不仅是俄罗斯总理,同时,也是2012年俄罗斯总统大选统一俄罗斯党的唯一候选人。几乎可以肯定,他即将再次成为俄罗斯总统。
已经谣传不止一年的俄罗斯权力之争终于大白于天下,“梅普二人转”正式上演。近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大会上提议由现任总理普京参加2012年3月举行的总统选举。普京很快做出了回应说,如果他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将出任政府总理。对于“梅普二人转”,西方国家除了无法揣测普京的回归究竟会对自身的利益和俄罗斯带来怎样的影响之外,更加重要的是,众多欧美主流媒体评论:“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行为严重践踏了他们作为捍卫民主的斗士的尊严。”
而拥有这样的身份之后,普京选择了中国作为自己重新开始外交网络的首站,意义非凡。在西方国家普遍对普京心存芥蒂之时,中国成为了俄罗斯难得的“盟友”。
拉拢东方
然而,近邻并不能消除两国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其他矛盾。10月4日,一份由法国、英国等欧盟国家提交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4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下了反对票,俄罗斯强调应尊重叙利亚主权及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然而三天之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却表示,叙利亚领导层应该在国内进行改革,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将被迫下台。这与之前的表态形成了强烈反差,形式上使中国陷入孤立。
另外,此次普京来访最令人关注的未来30年中俄天然气合作项目似乎也并没有出现皆大欢喜的局面。双方对价格的悬殊分歧使这一每年能为俄罗斯GDP贡献两个百分点以上的大型能源项目一直不见起色。
尽管问题重重,在全球局势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在面对不同程度的来自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甚至是军事压力。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10月 11日报道称:“普京在正式宣布角逐第三个总统任期后首度出访,中国成为他的不二选择。普京可以通过此行向西方发出明确信号:你们不喜欢、不尊重我?你们并非独一无二!我还是有人可以拉拢!对西方而言,普京即便不是‘怪人’,至少算不得‘自己人’。在此情况下,莫斯科急欲找到西方的替代者。”
作为同处一块大陆,同样面对严峻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形势的新兴市场国家,两国合作的诚意以及增强双边关系的象征意义目前来说都远大于能源项目本身,尽管中国十分需要这一重要的能源通道。温家宝在这次会晤中表示,双方就管道原油贸易价格完全达成一致,并决定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推进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而普京也强调,天然气问题的谈判距离终点已经不远了。这些都在向外界发出积极信号。而同时完成的上百亿美元的订单及合作项目,包括中投公司向俄罗斯直投基金提供的10亿美元投资,都在努力证明中俄两国需要,并且已经形成了空前的团结与紧密关系。
西方媒体的反应是强烈的,德国《柏林评论报》11日就认为,中俄的合作,意味着减小了与西方的交流,这是对西方的一个冒犯。
西方不满“独裁运动”
西方媒体对于“中俄空前的团结”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这种不满还源自俄罗斯梅普二人权利的互换。
金融时报知名专栏作家拉赫曼标题为“俄罗斯迈出倒退第一步”的文章把普京2012年的重新登台看作是比全球金融危机更坏的消息,认为普京趁着世界主要“自由民主”国家都在忙于拯救信心和在债务泥潭中挣扎之时,悄悄地引领了一场国际政治中的“独裁运动”。
“普京先生已经做了八年的总统和四年的总理。现在总统任期又变成了6年,很明显,他准备再干12年。一个占据权力长达20年的总统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个坏消息。”拉赫曼这样评价普京。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罗斯福以外,西方国家几乎从来不能接受统治一个国家超过十年的领导人的存在。无论是早年被吊死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还是现在仍下落不明的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又或者卧床不起的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前途未卜的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当然还有拉美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他们不是屡遭暗杀就是被密谋推翻,总之,没有好下场。就连西方世界中的奇葩,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也终于要面临被选民抛弃的命运。
按照西方媒体的分析,梅德韦杰夫对于俄罗斯民主法制的特别重视以及对于苏联时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强硬批评立场使他直接被贴上了俄罗斯民主自由派的标签。在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的四年时间里,俄罗斯似乎更加愿意与西方国家进行合作。尤其是俄美关系,在美国打响反恐战争后小布什与普京曾经有过短暂的蜜月期,但之后随着美国推动东欧颜色革命,并在波兰、捷克等地执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美俄渐行渐远,2008年俄罗斯介入格鲁吉亚内战,这使得俄美关系陷入了空前的低谷。是梅德韦杰夫开启了俄美关系的转折,并且在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上取得了难得的进展。而当北约发动了空袭利比亚的行动时,又是梅德韦杰夫挺身而出,使得俄罗斯在军事干预利比亚行动的联合国决议中不至于动用否决票。相比之下,普京对于军事打击利比亚一事则公开表示过强烈反对。这一切看似令西方国家颇为满意的作为或许都会随着普京的上台而烟消云散。
各国首相眼中的普京
然而西方国家的反对似乎只可能停留在口头上。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有些力不从心。目前当务之急是解决债务危机,加快经济复苏步伐。尽管欧美没有过多的精力来过问俄罗斯的家事,但却都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俄罗斯不仅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同时无论在地缘政治、矿产能源、军事装备以及经济潜力上都举足轻重。此时的俄罗斯,领袖的个性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也必须值得关注。
在西方国家元首的眼中,普京似乎要比梅德韦杰夫难对付得多。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他的自传中把普京描述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者。他回忆说,一次普京邀请他看歌剧,普京精心挑选的是《战争与和平》,一部充满了俄式民族主义的经典。当他和普京走在19世纪风格的宏伟剧院中时,他发现,人们纷纷退到了两边,眼神中充满了对普京的敬畏之情。这与布莱尔在英国参加类似活动时和现场宾客握手寒暄的“亲民”表现截然相反。布莱尔觉得普京有些“沙皇般”的感觉。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则在自传中说普京是个十分狡猾的人。他希望俄罗斯可以回到过往的辉煌中,并且不断扩大俄罗斯的影响力。但同时,他对民主怀有很强的戒心,认为西方推行的民主会对俄罗斯的稳定造成威胁。当然,小布什自信地认为,普京很向往美国的强大,尽管因为各种原因两国关系始终无法产生巨大突破,但普京却一直拿美国当做追赶的目标。
不过如今的奥巴马是谨慎的,他必须小心处理和普京的关系,毕竟,俄罗斯已经不再是美国的第一威胁,奥巴马更加需要俄罗斯在反恐以及能源产业等领域上的通力合作,努力不再让冷战降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克·托纳9月26日表示,不管何人在明年3月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胜出,美国都期待与其开展合作,因为美俄密切合作符合两国利益。美国目前正在对俄罗斯今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予关键性的大力支持。这对于美国的众多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美国这些主流西方国家是这样的一种国家,就是既想要你的钱,但同时还批评你的人权。独裁者、沙皇、暴君这类词汇夹杂在忧虑、嘲讽、愤怒的语气中,显示出西方社会对俄罗斯的不解与恐惧。不过遗憾的是,恐怕未来他们需要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种趋势,一个有能力且高支持率的领导人将会用足本国法律的“漏洞”,来实现较长时期的统治,使相应的政策能有更好的持续性和测试时间,带领国家走向稳定的改革与发展。
新兴经济体的“二人转”模式
但是从梅德韦杰夫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他的确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关于2012年总统由谁来做已经争了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从梅德韦杰夫成为总统的第一天,人们便已经猜到了今天的结局。这样的结果是,与普京的亲密关系得以延续,同时完成利益交换,成功保证了自己的总理位置,若顺利,12年后还可以重回总统宝座。对于俄罗斯来说,梅普从此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更加长久的搭档,在国际事务和国内改革中继续扮演着黑白脸,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双人组合的另一个优势便是党派政治和民间支持资源的强强联合,很难被俄罗斯其他政治势力和社会力量所推翻。
与俄罗斯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正在考虑相同的策略。巴西现任总统罗塞夫似乎已经打算放弃2014年竞选连任,而是将她的亲密战友,已经当了八年总统的卢拉再次送上总统宝座。当年有着高达80%民众支持率的卢拉早已成为一个神话,2002年起的八年间,卢拉带领巴西将国家负债占GDP比例减少了近10个百分点,巴西从负债两千多亿美元的债务国摇身变成债权国。卢拉首个任期内将巴西赤贫人数减少近30%,并保持着5%左右的年经济增长率。同样由于无法三次连任,卢拉将罗塞夫推到了总统的位置。或许,面对如今巴西的高通胀和货币升值风险,罗塞夫以退为进的策略能够更加顺应民意,同时也避免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权力争夺,从而影响巴西经济的稳定。
巴西的情况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智慧。同巴西的情况类似,普京重装上阵意味着令市场最为紧张的政治内斗终于落下帷幕,尽管普京有诸多对待企业毫不客气的记录,但一个稳定且有高效执行力的政治环境却更加受到投资者的重视。普京的大国崛起战略也的确需要来自境外的资本,以抗击国内疲弱的经济和弥漫在左邻的债务风暴。
这种被西方媒体描述为“温和独裁”的治理方式或许在新兴市场国家还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虽然无论巴西还是俄罗斯,总统都有些裙带政治、贪污专权的丑闻,然而相比政绩,民众还是懂得做出取舍,毕竟,整天开性派对的贝卢斯科尼都能让意大利人忍了这么多年,由此可见,国家管得好,个人问题可以大事化小。
“很难说哪一种政治制度是好的,我觉得只要它能给人民带来稳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它就是一种可行的制度。”俄罗斯能源矿业巨头EN+首席执行官沃利耐茨这样对笔者说。
(作者系《中国经营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