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6月25日,远洋国际A座,一场喜茶进京前的分享会,现场提供的是咖啡、橙汁、京A,并没有当家产品喜茶。
主要原因可能是,半个多月后,“排喜茶”这件事,就要发展到北京了。
1、
喜茶,即新茶饮品牌HEYTEA,在布局广州,上海之后,7月在北京将分别于三里屯太古里以及朝阳大悦城开启新店。根据规划,预计2021年底,喜茶全国门店规模将从目前的50家增至100家。
历史维度上,喜茶成立于2012年,最早在广东省江门市开设第一家门店,创始人聂云宸在创办喜茶之前,曾创业手机店,也在科技网站爱范儿写过科技博客。喜茶最初起名“皇茶”,后因商标问题于2016年初改名为喜茶。2016年8月,喜茶获得IDG资本以及投资人何伯权超过1亿元的A轮融资。
与其说“喜茶”火,不如说是“排喜茶”这件事火。有人调侃,作为90后,如果没有经历过“排喜茶”,直接将你pass出潮流人群。
所谓“排喜茶”,即几十人、从店门口排起,蜿蜒漫长的队伍,耗费半小时到两三小时不等,只为购买一杯网红喜茶。这样高调的购买场景,自然引发消费人群对产品的好奇,以及质疑。
最直接的,就是喜茶雇人排队这件事情。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向雷锋网表示,喜茶一直耗费成本与黄牛党在做斗争,“甚至有些黄牛党与店员发生肢体冲突。”在他看来,“排队是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他对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表示,从感性上来讲,看到这么多人排队购买喜茶,当然值得开心;但从理性层面来说,过多人排队会增大门店运营压力。
喜茶并非从最开始就吸引那么多人购买的。
从江门小巷做起的喜茶,最开始无人光顾、后来每天2、30元的营业额,“那个年代、那种小地方,没有营销,就是靠产品、靠口碑。”从江门几款反应不错的产品、到靠近江南小镇的新店、再到中山新店,从广州、到深圳、到东莞,靠着人群流动带动口碑传播。
店面开到上海后,上海本地美食账号写了几篇评测文章,又引发一轮口碑高潮。直到目前,上海也只有三家喜茶店面,这也是每家都会有很长排队人流的主要原因。以星巴克为例,去年公司在美国新开884家门店,总数超过16,000。在中国,星巴克每15个小时就新开一家门店。
雷军在3月初的一次内部讨论中曾说过:“小米头五年总缺货,外界说我们是饥饿营销,后来我终于明白,所谓供不应求,就是交付有问题。”对此,聂云宸对雷锋网表示,喜茶店内提供50个左右的取号圆盘,覆盖范围仅限店内,到号震动提醒;团队同时也在开发后台小程序,取号之后可外出逛街,通过移动端实时跟进单号状态。
总之,聂云宸表示,下单越多越快,后台运营的压力也就越大。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