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北漂80后IT男谈创业8坑 千万融资1年烧光
张杰,82年,凤凰北漂IT屌丝男,05年二线城市三流大学工科毕业。因受不了工厂的工作环境,选择干IT。在08年下半年进入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8万块钱开起了一对一辅导机构,09年营业额翻到了千万。2010年开始谈融资,2011年拿到了千万级别的资金开始疯狂扩张。一年钱烧光公司关闭。后闭关调整一年,现在二次创业开始阶段。他在创业过程中犯下了哪些错误?又有哪些反思?i黑马的小败局栏目,希望能帮创业者从失败案例中得到不一样的借鉴。
以下为张杰口述:
我第一次创业做的是K12,说白了大家都接触过的中小学课外辅导,课外辅导班。这个行业的需求相当明晰:提分、升学。目前两种主流辅导模式:班课,一对一。坑主第一次创业做的就是一对一,这个辅导模式是从家教延伸过来的。这个行业和咖啡店行业非常相似,规模很大(中小学市场就几千亿一年的规模),但又极度分散(最大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超过1%)。
第一次创业遇到的8个坑
坑1:行业有没有红利。
小成在于把握住了行业的风口,虽然晚点,但毕竟还是在风口上享受了点行业红利。
坑2:专注与否也是坑。
创业初期没有任何资源,反而能专注,踏实做好区域市场,服务好客户,虽然规模化的问题没法解决,但是对于当时专注于一两个校区足矣。
坑3:有没有找准核心驱动力。
其实在09年底自己梳理做10年规划和总结的时候我已经对行业有些危机了,能够判断出这种营销驱动型的模式会不长久,但是,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有足够勇气放弃快速增长去转型。面对诱惑自己不够坚持。因此也埋下了自己后面失败的伏笔。
坑4:产品创新的坑。
不重视产品,和上面第3点是一致的,在产品方面不够坚持和投入。完全就是在营销端下功夫,因此随着学员增多,客户投诉和不满意越来越多。这是基础产品不做为带来的恶果。因此老学员丢失、续保率低等症状也体现出来。维持规模越来越累,而不是越做越轻松。这样更别提模式的可复制性了。
坑5:引入资本的坑。
有了资本的介入,呵呵,尤其是在教育行业,终于大家开始承受副作用,前一阵咱们群里也在流转新东方的俞老大的危机,是最直接的体现。整个行业遇到了大拐点,造成这个拐点的原因众说纷云。综合有这样几个:
第一,成本逐年高升,房租、人员成本、营销成本、还有竞争激烈的价格战。
第二,需求摆在那里,但是对应的供给不足,无法产出足够优秀的师资和教学质量下降带来的家长理性回归。
第三,资本的注入让这把火烧的更旺。
第四,多年的扩张导致了很少有企业能沉下心来去关注产品自身和如何解决规模化带来的教学质量把控问题。
第五,行业的一个优势是预收款,但也同时给老板和企业一个错觉,预收款当成是确认收入了,财务把控风险也出来了。于是,在11年底到现在,整个行业遭遇了寒冬。上市企业退市,私有化,机构倒闭、跑路不绝于耳。
坑6:规模扩张的坑。
因为前面的基础没打好,所以其实不适宜规模扩张,而应该在那个时候回归产品和基础标准化的工作。但是我选择了融资,希望用快速发展来掩盖标准化和产品不足的问题。但是这是最大的一个败笔。融资后精力和进度就更不能稳下来做好基础工作,也是这个决策导致了公司的最终失败。
坑7:团队建设的坑。
对于团队建设,公司初期成长的特别快,团队人员跟不上,也过于相信职业经理人,但基本空降职业经理人的问题我该犯的也基本全犯了。
坑8:创始人自身素质的坑。
自己没有跟上企业的发展,其实随着对行业的了解对一些趋势和关键点有判断了,但是无论是对于快速增长的诱惑还是对于过程的把握没有承担起一个领导者应有的果决和正确决策。
公司关闭后我的孩子也出生了,这时候已经快30了,危机感也随之而来,一边陪老婆孩子一边考虑自己后面的方向,考虑了很多行业,读了不少书,也考察了很多项目。这个过程最大的收获是当了父母对教育的认识和原来有所改变,另外参考了很多其他行业的东西,反过来去思考课外辅导行业是不是有突破点。最终还是决定在自己已经熟悉的K12做些事情。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