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网络支付新规出台:单日5000元限额不够用怎么办?央行昨天傍晚(28日)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坚持个人支付账户要实行实名制管理。这种做法,无疑给网络资金安全加了一把保险锁,可是众多网购达人特别想知道,今后用网络支付会不会变麻烦了?临近新年、春节,微信发红包会不会受影响呢?
其中,对于最受关注的日支付限额5000元,网络支付新规特别指出:《办法》规定的单日累计1000元、5000元的限额能够有效满足绝大部分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进行付款的需求。此外,《办法》规定,综合评级较高且实名制落实较好的支付机构单日支付限额最高可提升到现有额度的2倍,以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也就是说,综合评级高的支付机构单日限额可达到1万元。
新规一出,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央行为什么要坚持“实名制”管理?其实,就支付账户的性质而言,不难理解。支付账户跟银行账户完全不同,它只相当于你用人民币购买的预付费卡,银行存款有保障,支付账户未必如此。简答来说,银行破产了,有人赔偿,可网络支付机构倒闭了,你的钱就打水漂了。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解释,这是新规的监管底线。
樊爽文:一个是确立了支付账户的法律地位,并且特别强调支付账户要实行实名制的管理要求,这也是《办法 》在支付账户方面的底线。
根据新规,个人账户分为三类,一类账户的余额付款上限是自账户开立起累计1000元,至少需要一个外部渠道来验证身份,比如验证身份证,二类账户的上限是年累计10万元,需要验证的东西就多一些,比如银行卡、电话号码加上身份证,三类账户年累计上限有20万元,需要更多渠道验证身份。不过,樊爽文的说法消除了消费者的某些担心,验证的活儿交给支付机构去做,消费者只要提供资料即可。
樊爽文:客观的讲这方面的相关规定并不会过多的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但是对支付机构的能力和要求是提高了。消费者只需要按照支付机构的要求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料,但是并不需要消费者自己去证明“我是我”,支付机构拿到这些资料以后,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去核实真实性。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