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在央视曝光皮革制胶囊的新闻之后,郑州市以排水沟惊现大量被倾倒的胶囊,五颜六色的胶囊覆满渠面,将沟渠染成了“彩虹河”。为了防止这些倾倒胶囊的“眼泪”对水源造成污染,不少附近居民自发组织打捞胶囊,只是,花花绿绿的胶囊可以被打捞,倾倒的“眼泪”也可以烟消云散,公众对药品安全的信任恐怕再也难打捞起来。
近期一些知名药厂涉嫌使用工业明胶加工空心胶囊成为社会焦点,在此背景下,河南郑州日前连续出现两起大量空心胶囊弃置事件尤为引人关注:4月21日,郑州郑上路一段300余米明渠被空心胶囊堆成“彩虹河”;4月18日,新郑郭店镇一块麦地旁出现大量袋装空、实心胶囊。人们最关注这些胶囊从何而来,对此,事发所在地相关部门在清理弃置胶囊的同时,表示正在依法查处这些胶囊的来源。此前在央视曝光铬超标空心胶囊后,郑州市药监局曾要求各药品相关单位自查,暂未发现曝光的13批次问题药品。
据悉,被倾倒空心胶囊的排污沟渠宽约半米、深约70厘米,位于道路北侧,这些胶囊被按颜色“归类”,白色、蓝色、红色、黄色“分段”填满了沟渠,几乎看不见渠水。这些空心胶囊无标志,看起来非常像硬塑料壳,用手捧起时发出“哗哗”的摩擦声,轻轻一捏就能捏碎,没有柔软手感。
齐鲁晚报评论称,用来维护身体健康的救命药,却包裹在工业废料生产的致病胶囊里,“胶囊里的秘密”被媒体曝光之后令人瞠目结舌,也应当引发刮骨疗毒式的整改。尽管只是一粒小小的胶囊,却暴露出中国卫生安全的痼疾,“祸从口入”的现象已经从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猪肉等食品领域,蔓延到了涉及民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医药行业。
毒胶囊事件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次行业整顿风暴,更需要整个发展、监管体系的顶层设计。比如此次毒胶囊事件后,同类药品在通过药监局审批允许面市后,能否像建筑工程那样实行终身问责,以免监管部门在任期内不作为或遮掩问题,而任期结束问题暴露之后却又查不到责任人。对于这种极端恶劣的公共安全事件,除了行政部门的监管,司法部门是否应该以投毒罪严办,以增加对不法分子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