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终于懂了行业业绩排名战火重燃 不比明星拼团队_加盟商机_资讯_客集网
终于懂了行业业绩排名战火重燃 不比明星拼团队

终于懂了行业业绩排名战火重燃 不比明星拼团队

作者:kjnews7   2023-01-25 10:03:06  点击:6

详情

当日历翻到2011年,基金行业的业绩排名战又重燃战火。同步进行的市场调整,让许多在2010年取得良好业绩的基金经理的愉悦度大打折扣。

当日历翻到2011年,基金行业的业绩排名战又重燃战火。同步进行的市场调整,让许多在2010年取得良好业绩的基金经理的愉悦度大打折扣。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21日收盘,今年以来上证综指仅下跌%,但中小板指却下跌%,创业板指下跌%。去年很多表现优异的基金,其优良业绩更多的是仰仗中小板和创业板个股的优异表现,而这些个股恰恰是此次回调中跌幅最深的。

于是,在基金2011年业绩排行榜的后几名中,我们看到了2010年表现优异的基金:大摩领先优势、华商动态阿尔法、泰达宏利成长基金、东吴行业轮动……截至1月21日,他们的阶段性跌幅都超过10%,大摩领先优势跌幅达到%,排倒数第三。此外,华商盛世、嘉实策略、嘉实主题等基金也表现不佳,排到了市场600多只基金的后50名。

当然,这样短期的排名其实不能说明什么,正如2010年10月的市场反弹中,阶段性业绩优异的基金中的许多全年却表现一般。

而在业绩的背后,其2010年业绩的来源是什么,这种来源能否经受今年的市场,甚至更长期的考验,更为市场所重视。

“业绩排名的目的是考察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但市场风格变化很快,在一个阶段的市场中表现好的基金很可能是基金经理个人某方面突出,或者因为幸运,押对了几只牛股,也可能是仓位策略得当。虽然这也说明其在这一方面能力比较突出,但从长远看,基金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只需要一方面的能力。”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王亚伟掌管的华夏策略仅下跌%,华夏大盘也仅下跌了%,依旧排进偏股类(股票型和偏股型)基金的前50位。

基金长盛不衰何其难

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基金,尤其是一些大型基金的调仓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使得它们在震荡市中更难规避阶段性风险。

开年以来的行情就说明了这点。在整个1月份(到目前为止),股票型基金整体表现弱于债券型基金,仓位越高的基金受市场影响越大,而去年四季度基金恰恰整体呈现加仓的态势。在市场下跌中,电子信息、医药、消费、新兴产业等去年的热点板块跌幅最深。对于去年的绩优基金而言,这两条要素(仓位高、手握热点板块)几乎全部符合,因此,在目前的下跌过程中显得被动。而仓位低,或者没有参与上述热点板块的基金,在去年则很难取得超额收益。这几乎形成了一个悖论。

要想做到能长盛不衰,那就必须成功预见并迅速转向,如唯一在去年和今年1月份保持业绩良好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四季报显示,他对自己管理的两只基金中的部分重仓股进行了调整。譬如增持地产股,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持有的地产股分别由%和%增加至%和%。主要增持的个股为云南城投,该股票在一季度取得了正收益。此外,他虽减持了金融保险板块,但其比例仍旧高达%和%。在前十大重仓股中,他持有的也多为100亿以上市值的大股票。这使其在1月份的下跌中表现出了较好的防御性。

但作出这种预见并恰当地转向并不容易。与王亚伟一样,华商盛世也减持了中恒集团,转而投向了周期股江西铜业,以及深圳惠程。但这两只股票在1月份的跌幅均超过10%,拖累了业绩。

“现在看来,在两个月前发布的所有的券商和基金的报告对市场的看法几乎都是错的。2011年的市场很复杂,对基金经理要求很高。”一位私募人士中肯地评价,在这样的市场里,成功择时或者100%准确地把握每一次的结构性转换几乎变得不可能。

团队力量补足个人短板

择时显得艰难,那是否可能不做择时,以价值投资所提倡的选股能力来取胜?在业内,一些人也提出了这类观点。

上述私募就指出,在最近的市场中表现不好不代表后续就会差,尤其是如果持有的是一些真正绩优的个股的话,长期的收益是有保证的。“全年来看,超额收益可能还是来自一些中小盘精选个股,而且经过这轮下跌后,许多前期估值高的品种已经趋于合理,继续持有这些个股可能恰恰是以后的机会。”

一些持有小盘股票的基金经理也表示,他们并未因市场的下跌而对股票作出减持。“在流动性压力下,长期机会还是在代表行业前进方向的一些股票上。”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观点是许多机构去年观点的延续。

但是,在急剧震荡的市场中,如果规避不了下跌的风险,一些牛股长期的收益率也并不乐观。譬如,从去年10月下旬开始发力的牛股莱宝高科,最高时曾经达到71元。但截至1月21日,经过一轮下跌后的价格为51元,回到去年10月底的水平。

“理论上说,基金经理总有一些个人特色,既擅长择时,又擅长选股的基金经理属于凤毛麟角。”一位业内的分析人士指出,这时候往往需要团队的力量去补足个人的短板。

这一点已为更多的基金公司重视,更多的基金公司开始肯定研究团队的贡献。譬如,华夏基金投资副总监程海泳最近表示,其个人业绩70%以上来自研究团队。嘉实基金去年挖来研究总监詹凌蔚的价格也为业内称道,并在内部重点打造投研体系。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家基金公司,他们的投研团队均超百人。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贾华斐)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 https://cn.kaiji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