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终于明白维舟:严厉的爱_加盟商机_资讯_客集网
终于明白维舟:严厉的爱

终于明白维舟:严厉的爱

作者:kjnews7   2023-02-13 07:50:41  点击:6

详情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美国人之所以如此关切这一话题,中国妈妈的严厉教育方式是否真的更好还在其次,最关键的倒不如说是在于美国人自己的一种焦虑感: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成为全球竞争中的输家

“中国妈妈”最近在美国成了热议中心,其争论之激烈,说明这个话题刚好戳到美国人的痛处:担心自己的下一代将输给中国孩子。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Amy Chua)在《为何中国妈妈们更胜一筹》中声称:在中国妈妈的严厉管教下,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这几乎像是一次宣战,在短短几天内,这篇文章在《华尔街日报》网站上的浏览量已超过100万人次,收到多达7000多条评论,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方式争论的地震。

许多美国人对蔡美儿严厉的教子方式感到难以容忍和愤慨:她逼迫7岁大的女儿连续数小时练习钢琴曲,中间不许休息,甚至连去卫生间都不行。在他们看来,这种母亲简直是令人厌恶的怪物,这与其说是教育子女,不如说是虐待儿童。不仅如此,蔡美儿还给女儿立下了一系列家规:除了体育和戏剧科目,不接受比比A差的成绩、坚持每天让孩子花几个小时学数学、做拼写练习以及钢琴和小提琴练习(周末和假期也不例外)、不允许孩子有玩耍时间、不得在别人家过夜、也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然而,这些美国人看来过分“严厉”的家规,在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是再平常不过了。

中国的教育方式往往是一种“严厉的爱”:家长们倾向于认为,只有不断鞭策和督促孩子,才能使他获得更高成就。用蔡美儿的话说就是:“中国家长认为,任何事情都没有乐趣,直到你擅长这件事。”钢琴家孔祥东的经历似乎就是这句话的完美诠释:他从5岁起就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开始学钢琴,洒下很多汗水和泪水,有时甚至弹破了手指还在继续。那时他也很多次偷偷开小差,例如经常把闹钟调快十分钟,然后告诉妈妈时间已到,可以出去玩了;甚至把玩具枪藏到卫生间,然后每天找借口上15次厕所……有一次他承认:“这没有办法,因为练琴这个事情是完全逆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规律的。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去练琴。”他没有怨恨自己的母亲,因为他知道母亲为此也“付出了非常非常多”。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比比皆是,虽然未必每个孩子最后都有所成就。我小时候家教也极严,3岁那年我妈开始教我认阿拉伯数字,但我总是把“9”往右圈成“p”,她最后怒火上冲,扔下笔警告我今晚必须学会,否则不准睡觉——最后我就是一边落泪一边学会了“9”这个数字怎么写。那时我父亲在兰州工作,母亲是家里唯一的权威,我确实对她畏惧之极。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放学后到小朋友家里玩,玩得开心,在他家吃了晚饭才回家,天黑的路上我想起今天那么晚才到家,而且作业都还没做,一定会被妈妈责骂,在路上就自己恐惧地哭起来。到家后她果然火冒三丈,把我绑在板凳上,操起铁条来抽打。

每当回想起童年的这些往事,我也总不免一阵酸楚。当然我并无什么成就可言,但在我妈看来,我日后能考上重点大学,是多亏了她的严厉。在她的定义中,“严厉的爱”才是真正的爱,而纵容溺爱孩子则不是爱,而是害。

确实,很多中国家长都相信严厉才是对孩子负责,并且是他们日后成功的原因。我甚至还听说过一个男孩因为顽皮得没治了,被他气疯了的父亲装进竹笼,扔到河里淹得半死——最后他改正了,还考上了中山大学。这样的故事常常被再三引用和传颂,以证明严厉教子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在民间有许多这样的成语宣示这一类价值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棒头上出孝子,筷头上出逆子”,和欧美相比,中国文化中确实更强调刻苦努力(而没有人天生喜欢刻苦)和一种教育万能的信念(所谓知识改变命运)。

现在,严厉往往更多地让人与体罚、家长制等负面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美国的K-12(相当于中国的中小学)基本上找不到那种会施加任何惩罚性措施的老师,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培养孩子的兴趣,用鼓励、正面表扬而不是批评、惩罚的方式。但世上没有完美的教育制度,这样做的结果是,太多的美国孩子直到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原先自以为是的那么好,然后就认为之所以得分较低,都是老师的错。教育功能失常的问题在美国并不是现在才出现,早在1996年,一项针对全美城市地区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就发现,只有不到6%的学生的阅读水平被评定为熟练或高级。

美国人也并非一直对孩子这么“温和”。有这么一幅漫画:在五十年前,一个孩子考了不及格,将面对家长的咆哮;而今天同样的成绩,却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对着老师咆哮。因为今天美国人的教育观念是:孩子永远有潜力,如果他成绩不好,只是老师教育方式不对。在蔡美儿这样的人士看来,这无异于纵容放任孩子,根本不利于他长大后在激烈的全球市场做好竞争的准备。

但严厉也并不总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有的孩子可能在严格鞭策下会越加向上,但另一些孩子可能反而会被激发出一种逆反和厌学心理,甚至扭曲他的人格发育。虽然严厉和慈爱并不相互矛盾,但任何事如果走到了极端都会适得其反,而许多中国家长虽然最喜欢对孩子说“我都是为你好”,但最终,他们的严厉并不总是结出最甜的果实。实际上,在16至18世纪的欧洲,耶稣会士也曾被誉为最佳老师,而他们那套教育制度的关键之一,就是极其严厉和滥用体罚,这给很多学生留下痛苦的记忆,直到最后被更温和、更强调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方式所取代。事实上,除了中国人之外,犹太人也以教育领域的突出表现见长,但很少听说犹太家长的教育方式格外严厉。

美国人之所以如此关切这一话题,中国妈妈的严厉教育方式是否真的更好还在其次,最关键的倒不如说是在于美国人自己的一种焦虑感: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成为全球竞争中的输家。在前一阵子的国际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在科学、阅读、数学三项成绩中均拔得头筹并遥遥领先,美国前教育部长Chester Finn说:“哇,我完全被震住了!让我想起苏联人上卫星那会了(Wow, I'm kind of stunned, I'm thinking Sputnik)。”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用“我们这一代人的Sputnik时刻”来予以形容,意指当年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时,美国意识到自己在科技领域面对强大竞争而必须奋起直追。因此,蔡美儿此时引爆的话题,自然分外刺痛美国人的神经。

世上几乎每个国家都认为本国的教育模式有问题,没有完美的教育制度可言。严格的家教也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实际上,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根本不可能有一套简单明了的教育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古希腊时代曾有人问雅典的贤人梭伦,什么才是管理城市最好的章程,他答:“最适合它的就是最好的。”这也与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如果说有什么完美的教育方式,那应该就是最适合那个学生的那种方式。

(作者系搜狐财经专栏作家)

    维舟的其他专栏文章:

    维舟:拆长城与历史感

    维舟:人口普查的政治

    维舟:为什么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卷土重来

    维舟:石头缘何贵过金?

    维舟:从“单位”到“公司”

    维舟:假日观念的变迁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 https://cn.kaiji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