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科幻离现实到底有多远
科幻电影离我们现实到底有多远,相信这是科学工作者和广大科幻电影迷们思索和考虑的事情,面对这个问题笔者不妨举一个真实的事例,让屏幕前的网友朋友们有一个大概的时间框架。
如果您是一位科幻电影迷,相信一定不会错过已故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摄的《2001太空漫游》,这部荣获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电影在当时受到了众多科幻电影迷的热捧,除了影片中颇具未来感的画面外,在当时来看各种概念式的设备也十分吸引眼球,其中,拥有长方形外观且配置一个显示屏的平板设备可谓是如今平板电脑的雏形,而这部科幻电影上映的时间是1968年。
2010年1月27日,苹果公司在美国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发布了革命性的产品iPad,这个日期离平板电脑初登历史舞台过去了42年。实际上,现代平板电脑最早的雏形应该是来自兰德公司1964年推出的RAND,它采用了无键盘设计,并且配有数字触笔,不过在当时由于售价过高最终被历史所淹没。
因此,如果将兰德公司的RAND作为标杆,平板电脑的历史还要再往前推进四年,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平板电脑从科幻走向现实花费了40多年的时间,40年足以让几代新人换旧人。
电影《2001太空漫游》
尽管在电子设备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款产品从科幻概念形态到它出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周期可能会大幅度缩短,但客观来说时间也并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短,毕竟技术水平、消费者接受程度以及对传统概念的惯性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实际上苹果的产品如此受欢迎,乔布斯宗教式的演讲和营销理念仅仅是表面现象,真正原因是苹果的创新承载了无数人思维深处对于科幻的崇拜,无论是Macbook Air、iPhone还是iPad,在发布之初无不被界定为一款未来感十足的产品。
兰德公司的Rand是平板电脑的鼻祖
毋庸置疑,创新是任何一个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但在如今整个移动PC行业,创新被速度所吞噬,厂商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一款高性能新产品,完全忽略创新和设计的重要性,致使我们看到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同质化现象严重。当然,您也大可不必对移动PC产业的未来持悲观的态度,因为未来的笔记本电脑或许将告别今天的传统形态。
笔记本电脑的2046
未来电脑到底是什么样的,它究竟能干什么?40多年前,当人们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今天被我们称之为平板电脑的物件时,相信也会如此发问。历史告诫我们,不确定性拥有无穷的魅力,而未来则是不确定性的最佳代言人,因此其自然魅力十足。实际上科学家们早已经对未来计算机进行了理性范围内的猜想,比如超导计算机、纳米计算机以及DNA计算机。
颇具科幻意味的纳米计算机
对于这三者的概念笔者并不想过多阐述,毕竟面对大段的技术性术语相信您也没有多大兴趣,而如果告知您在未来计算机模式下,大脑和电脑可以实现直接通信,会不会刺激到您的肾上腺激素呢?实际上,这并不是天方夜谭,从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神经浪游者》到几年前大热的《黑客帝国》和《阿凡达》,抛开或悲或喜的剧情外,人脑与计算机通信无疑成为了这些影片最为核心的关键词。
索尼折叠屏笔记本电脑
不过,依笔者来看,将电影中的情节搬到现实中来,没有个几十年无法实现,甚至有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都无缘看到,以至于对我们来说,空想其实现后的美好蓝图显然是十分没有意义的。当然,在如今笔记本同质化现象严重,任何人都懒得再看上一眼的时候,人们更加希望革命性甚至是科幻概念式的产品尽快从虚拟走向现实。
卷轴式笔记本电脑
实际上,近几年虽然在消费级市场里,笔记本电脑的创新能力极其贫瘠,但在不少知名厂商的展望系产品中,我们确实也看到了跳出传统的创造力。比如索尼推出的采用可折叠柔性OLED屏幕的Feno笔记本、腕表式概念笔记本,富士通推出的折叠式笔记本电脑以及某厂商推出的卷轴式笔记本。虽然这些概念式产品形态不同、品牌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折叠和柔性屏幕上做文章。
富士通三折式概念笔记本
的确,笔记本电脑在轻薄程度上已经走到了极限,如果要突破这个瓶颈走可折叠发展路线不失为最佳方案,而笔者也坚信各种折叠方式的笔记本将成为未来笔记本的常规形态,但客观来说十年内很难实现。无法大面积推向市场的根本原因显然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如今弯曲的显示屏仅仅被应用在了手表上,而显示屏弯曲的原理依赖的是电子纸的柔性,不过,在去年普利司通才推出了两款屏幕可以整体轻度弯曲的电子书,同时,三星也宣称将在今年推出可弯曲的显示屏,但这些可弯曲屏幕展现的仅仅是柔韧性,离真正的折叠特性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因此短时间内普及显然并不现实。
以上这些观点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笔者认为“幻想”最为靠谱,毕竟其展现的基本上都是所谓的科幻形态,而如果接下来对笔记本产业十年内的整体形态做一个全方位的猜想,它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未来十年最靠谱的创新
对于如今的80后来说,一定对当年“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广告词记忆尤新。如今,当年叱咤风云的呼机和商务通都早已推出了历史舞台,只有手机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而手机被时代所选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集三者的功能特点于一身。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行业的发展轨迹都是由繁到简,由分散到整合,就拿笔记本电脑来说它早已从当年的砖块头演变成了今天的薄如蝉翼,而当笔记本轻薄程度走向尽头、创新贫瘠的境况下,对于PC厂商来说不得不思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而在笔者看来,移动PC的未来将被模块化整合所主宰。
富士通Lifebook 2013
到底什么是模块化整合?富士通近期发布的一款概念笔记本Lifebook 2013就是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初看这款模块化笔记本,它给人的感觉是很概念但不科幻,因为它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而且通过命名我们不难发现,Lifebook确实是一款十分贴近生活的产品,它整合了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以及笔记本电脑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物件,以至于如果有相关土壤,大面积普及绝非难事。
Bento Book
因此,笔者猜想,在未来五到十年,笔记本电脑很有可能告别如今的单一形态,转以类似于Lifebook这般的模块化形式,命名上也恐将出现一种全新的称谓,比如Homebook、数码航母等等。当然,模块化形态笔记本所带来的革命性,不单单只是将这些高利用率数码产品整合在一起,它们甚至还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模块化笔记本电脑
比如平板电脑在整合后,其除了充当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外,它的处理器也完全可以担负起笔记本的数据处理,同时平板电脑内部的存储空间也可以为笔记本排忧解难,甚至在未来可能的技术条件下,如果模块化笔电想做的更为轻薄,可以将处理芯片、显示芯片、硬盘放到平板电脑中,不过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除了平板电脑的角色外,数码相机和手机也有着整合后各自的分工,比如前者可以作为笔记本的摄像头,而后者可作为笔记本的信号接收器。
实际上,笔记本电脑进入模块化时代后,其最核心的意义是实现了硬件资源的共享,而对于这种革命性产品,它从概念走向消费是否能够提振整个IT产业?或者说如果走向市场将会引发怎么样的产业巨变?点击下一页。。
模块化进程后产业格局猜想
用举步维艰来形容当下的PC厂商绝不为过,在去年作为行业老大的惠普打算分拆PC业务,尽管最终由于分拆成本过高而放弃,但实际上已经预示了PC时代的终结。要知道,惠普一直充当着整个PC市场的引领者的角色,其近几年PC的利润率都在5%以上,其它很多厂商的利润率甚至都不到1%。而为什么在黄金利润率面前惠普都不愿意再玩下去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苹果打击了惠普以及整个行业的信心,据分析人士估计,苹果Mac电脑通过控制软件使其利润率达到了15%,而且还在持续增高,利润率的巨大差异不得不让传统PC厂商思索如何在困局中求新、求变。多数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将PC竞争带入到个性化轨道,当然,这种个性化绝对不能靠营销拉动,而是要具有一定的门槛和想象力。
因此,在笔者看来,个性化、想象力这些标准的提出都为笔记本电脑的模块化进程培育出了生存土壤,而如果笔记本的模块化从概念走向了消费,整个行业会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笔记本电脑模块化将提振整个电子消费品产业
猜想一:“不偏科”有肉吃
如果未来五到十年,笔记本电脑真的进入到了模块化时代,笔者认为,最出彩的显然还是那些数码产品线没有明显短板的巨无霸型企业,其中以索尼公司和苹果公司为代表。对于索尼来说,其产品线极其丰富,大到数字电视小到电池、存储卡,几乎无不涉及,最关键的是几乎每条产品线索尼都有一两款明星级产品,而且在去年索尼斥资亿欧元收购了索尼爱立信这家合资企业,将手机业务也收入麾下,因此应对未来笔记本: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的整合形态,索尼显然是游刃有余。
Macbook的未来
对于苹果来说,虽然产品线不够丰富,但如果能够将Mac电脑、iPhone手机以及iPad平板电脑整合在一起,在整个行业可以说绝无敌手,毕竟这个组合太强大了,这就好比巅峰时期的姚明即拥有了大鲨鱼奥尼尔的力量,又拥有了闪电博尔特的速度,谁人可挡。此外,如果苹果推出模块化产品,并不需要再单独配置相机容纳口,毕竟iPhone可以一机两用。
猜想二: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如果笔记本从单一走向了整合对于广大网友朋友们来说,看到的可能仅仅是个性化和创新,但实际上其可以搭建一条隐性的产业链。就算你不是像索尼、苹果这般充斥着诸多明星级产品的公司,你也完全不需要为自己的未来担心,因为你完全可以生产能够搭载这些明星级产品的模块。
换句话说,以苹果为例,在模块化时代,如果您手中已经拥有一部iPhone手机以及一部iPad平板电脑,显然不会再选购同样搭载着两者的笔记本电脑,但依照苹果崇尚简约的做事风格,基本上不会单独推出仅有iPhone和iPad容纳口的白板设备,就算推出也肯定是价格十分昂贵,而这显然对于其它PC厂商来说是个赚钱的好机会。
当然,在模块化时代,除了产品的融合特质外,PC厂商、相机厂商以及手机厂商的产业棱角也将逝去,摆在它们面前的将是整个IT产业的融合。不过,不知道进入到了模块化时代“I'm a Mac,he is a PC的口号会如何变,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苹果孤芳自赏的性格,苹果与非苹果的对抗还是一直会延续下去的。
写在最后:
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发现未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脚踏实地的去找到未来,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事都以快作为标准,这才出现了对于速度的崇拜,比如6天建起的一座15层酒店,在网络上已经传为了一段佳话。当然,在这个快时代里,速度显然成为了创新的拦路虎,而整个PC行业正是在对速度的追捧中逐渐走向了同质化,因此对PC未来的发展模式,我们需要给创新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再重蹈急功近利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