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贾平凹:我不上网,也搞不懂数字版权
■ 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徐绍娜
1月8日,著名作家贾平凹 最新力作《古炉》首发。这是贾平凹历经4年,用坏300支笔,迄今为止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直面“文革”中底层老百姓的人性问题。而对于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电子版权纠纷,贾平凹在发布会上坦言“这个事情比较复杂”,并表示自己其实对版权方面不在行,当初只是因为对“网络盗版的反感”,想自己授权放上网络。
谈新作 直面“文革”人性问题
《古炉》讲述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一个名为“古炉”的偏远封闭的村子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纷争和猜忌。作者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将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示在世人面前。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贾平凹正好十三四岁,因此在心灵上受到非常强烈的影响。父亲被批斗的事情也令贾平凹印象深刻,“父亲被两个拿着枪的人押着回来,他哭着对我说,‘我害了你’。”贾平凹说,只有见识过那段历史,才会更珍惜当下的生活。但作家不是对一个运动或者一个事件做评判的角色,最关注的应是人和人性的问题。文革后涌现了很多有关文革的回忆录、散文和小说,但大多是一个层面或片段的表述,有的写得很激愤,有的则很通俗,贾平凹认为自己在本书中对这场历史大浩劫采取的态度是“人文解读”。
因此,在《古炉》中,贾平凹并没有过多涉及政治因素,而是把重心放在社会决斗和人性层面。“文革是一场由少年发起的运动,是少年的狂欢,文革发展成全国性的运动,尤其是到了社会最基层,就几乎没有政治了,差不多都是个人的恩怨,都是些日常的是是非非。这时,文革只是一个背景,人在这个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性。”
谈“版权纠纷” “这些我不知道,好玩就发”
《古炉》可以说是“未出先红”,在纸质版还未亮相之时,就已经闹起了“版权纠纷”,有消息称贾平凹将《古炉》的电子版权同时给了网易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赚两笔版税 。当天面对新书“一女二嫁”的质疑,贾平凹称,自己平时不上网,对于数字版权等也搞不懂。
此前,贾平凹曾表示将该书电子版权给了网站,主要是想“看看年轻的网民是如何看待我的作品的”,并为此做了两点声明:其一,《古炉》的确还在他自己手里;其二,希望网站和出版社可以通过协商将此事圆满解决。当天贾平凹表示这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因为我自己不上网,也不会上网,有些事不知道。我就说一个情况,中国作家或者我的一生里最大的无奈就是盗版东西特别多,《废都》就特别多,别人找我签名我才知道是盗版。有时别人跟我说作品都在网上,但从来没人跟我打过招呼,没给过任何费用。这种现象,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当有人跟我说,把你的作品放在网上收费阅读,虽然钱少得很,但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我当时就表了一个态,如果不给你费用照登 ,你也没办法。”
而被问到签合同时是否注意版权条款时,贾平凹坦言对数字版权等并不内行,“这些我不知道,也搞不懂,好玩,就发一条吧,一下有十几万人看,就再发一条。”至于版权到底归谁所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 表示,他们有《古炉》的版权,目前没有授予任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