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总算懂了胡春立:未来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机会_农业食品_资讯_客集网
总算懂了胡春立:未来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机会

总算懂了胡春立:未来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机会

作者:kjnews8   2023-03-15 00:28:05  点击:4

详情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原所长胡春立:珠三角、长三角的县域经济能不能更有活力的发展主要看产业转型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长三角发达的县域产业的交流。大家都有这样的认识,中国发展面临转型期,核心问题是产业转型的问题,下一步这些珠三角、长三角的县域经济能不能更有活力的发展,要看产业转型的问题。这是未来大家关注的特别重要的问题。

从短期来看,产业的机会还是有延续性,我们有着非常低廉而高质量的劳动力,我们有已经积攒起来的产业基矗过去优势的领域,竞争力仍然可以在目前或者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下去,这是没有问题的。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世界市场挑战性的能力。我相信中国这个步伐不会减慢。

第二个方面,中国最近这十年来围绕着基础设施的建设,俗话将铁公鸡支撑了经济的强劲增长,包括各种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建设,包括房地产强劲的投资,包括各个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城市建设的投资,也是起到了支撑经济的增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具体使交通能源、原材料以及相关的产业得到了强劲的发展,以及中国囊括了世界钢产量的一半,实际能力达到了7亿吨。我们每年生产27亿吨的煤,我们每年将近生产17亿吨水泥。这些不仅在经济增长当中起到作用,而且因为存量的延续,使得这些产业领域在不仅的将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概括起来,从已经形成的增长态势来看,像出口的产业,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轻工、纺织,以及组装加工的像IT产业,还有土建经济,包括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联的产业,仍然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内,不管是维持正常的增长,还是消除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会把这个产业支撑本地区、整个国家继续增长的支柱产业。而且中央为了保八所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大部分的投资都投到了基础设施的领域。4万亿的领域直接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联的占到82%。另外的9%有一半和土建工程、土建经济相联系。比如说科教文卫要进行大量设施的建设。另外还有9%也和基建、土建工程有一定的联系,像产业结构升级所必须进行的技术改造等等。从增长格局看,因为形成结构态势对今后的增长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为了不使经过增长产生太大的波动,这样的结构还有巨大的固化性,有发展的惯性,还会继续增长下去。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条路子走不下去了。中共中央就提出了对经济结构战略新调整的目标,到十七大的时候,到十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更是把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从十五开始已经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五年计划。到十七大的时候,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总书记的政治报告里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什么这样强调产业结构升级?就是因为目前发展的模式、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继续下去的前景不是非常乐观。这是因为从目前增长的方式来看,我们在土地方面,我们是土地比较贫乏的国家,但是单位产出效率跟发达国家相比差差距很大,甚至于不如一些发展的国家。我们的能源非常紧缺,50恩%的石油依靠进口,但是单位能源产出所创造的价值跟发达国家一比,我们相当于人家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我们的钢铁平均价格是别的国家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沿着这个道路继续走下去,高耗费、高消费,低产出,同样的产出得不到相应的经济效应,如果按照这个消耗规模继续下去,今后经济增长必须维持在高水平的话,对于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仍然保持高位的情况下。今后的价格体系将使我们在使用这些能源的时候不堪重负。现在大家已经感受到资源价格上升,目前对于环境价格,比如说许多高排放对于环境污染的收费没有达到标准。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我们终究会碰到消费和整个能源供应之间的巨大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体系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反应,这样企业经营会遇到困难。

目前情况下,随着金融危机很多政府不再强调劳动法了,但是长三角20多年的工资都没有增长的情况下,现在为了扩大内需,为了提高农民工消费能力,涨了一点点工资,企业就经受不住,从扩大内需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工资的增长是必然的,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也仍然起到了企业能不能维持经营的约束过程,按照目前的发展目标,今后再保持高速增长,整个东部地区,包括今年上了排名榜的县域经济还能不能充满活力,恐怕是一个疑问了。

第三点,刚才已讲到从十五大以后,一直强调产业结构问题。这么多年应该说跟与其的目标相比较,步伐不像经济增长那么显著,下面这次刚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另外十二五也在积极的制定过程当中。考虑到目前的增长方式,今天几个县级领导签署了倡议书,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实际上十大振兴产业规划和十二五里面把可持续发展摆到重要的位置。具体来说我们的目标放在哪里?

首先,高投入的,靠原材料、能源的投入,内部循环的模式使得这么年钢的生产能力、煤质的生产能力,以及其他建材的生产能力,是以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却不是很大。像这种的道路必须得到扭转,也就是说在今后的结果当中,交通能源、原材料对于整个经济的支撑作用,应该相应的降低位置。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家都知道,我们是花了大力气耗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没有品牌,没有高附加值环节的领域,因此价格卖得很低,相应的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我们即便在比较强的优势轻工、纺织行业,凡是有一点技术含量的环节,我们对国外的依赖还是相当强。柯桥纺织厂(音),刚才常熟的书记也讲了,常熟的服装城规模很大,但是在出口产品市场上,国内的面料,以及国内的设计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很大的份额,每年的面料要有70亿美元左右的进口,才能够维持出口服装的生产。整个纺织品里面,我们出口的是坯布,进口的是面料,出口的是我们加工的服装,但是服装的设计、服装加工工艺里面比较有技术含量的,像整理、定型等等都要靠国外。像这个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尚且如此。像高技术产业,比如说IT产业我们在里面占据的分工地位就更加不如意。整个工业领域附加价值率是28%左右,而被称为高技术含量的IT产业附加值才20%多一点,整个工业平均的利润率是5%左右,而计算机行业平均的利润率1%多。为什么是这样,我们虽然有庞大的IT产业,我们生产着世界第一的计算机,世界第一的手机等等。但是我们不过是用人家的零部件进行组装而已。因此附加价值很低。

整个经济各个领域,从服装,从劳动密集型,到高技术产业如果都是这样的话,这就必然要形成投入资源规模非常庞大,但是收益非常低。这样的增长道路再往下走下去的话,肯定是受到资源客观性的,可供给资源的硬约束。所以这个路子没法走下去,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过去都是分工在低端,没有办法再进一步从外延上扩大更多的产量,生产更多的产品,因为市场容量,包括世界的市场容量,已经差不多到了尽头。我们要继续保持增长的速度,保持各个县域经济今后的增长后劲,只能是在过去排出的加工链条里面进去,在分工的链条上再进行分配,只能走这样的道路。这样可以使得收益更多。就是要通过集约式的增长和内涵式的增长来实现。

第三,生产方式的转变,最后落后到产业升级上,东部地区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完成这个产业东部地区应该是捷足先登的,而且从长远支持产业发展的空间上,产业结构升级是今后长远增长的空间。外延上、从规模上进一步扩大产量,再用低价格竞争,这种路子已经没法走下去了。我们要进入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要对产品进行产别化的竞争,要提高档次,增长性能,只能靠产品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这样的任务,我觉得今后现在已经有活力,经济规模达到相当程度,像今天在座的9个县域地区,在过去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起到火车头的作用。从全国来看,从已经具备的技术能力,具备的资金动员能力,从制造能力,配套能力等等各方面,现在的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在升级里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我来讲一下浙江。上虞我是第一次来,上虞的西边是绍兴、萧山,它的东边是余姚、宁波,在这样一个对手、高手林立的环境里,上虞脱颖而出,而且这些年增长这么快,当然它的活力,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的创新精神实力非常强。而且上虞这个地方也是人才辈出。像谢安在东晋的时候被称为大救星的人物,当时的宰相王道(音)说,谢安不出来当官的话,老百姓怎么办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文化积淀亮点的。给我最深的是,苏南、浙东和珠三角,我觉得发展的模式别不一样。其实浙江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动手能力,寻求市场空间的能力非常强,如果说珠三角主要还是靠创造环境、引入外资。苏南地区靠着上海的辐射作用,大量的把世界上最著名的,最有规模的大企业引到哪里去,带动民营经济的发展。那么浙江的老板非常心灵手脚,90年代初期我就看到,浙江一个老板为了满足当时冰箱供不应求的情况,他自己在家里面做了一个冰箱,想按照图纸批量生产。我访问过很多浙江企业,浙江企业的很多老板技术开发的能力很强,当然从今天的要求来看,过去那些轻纺纺织产品都是批量的,需求量很大,都是消耗性的产品。今后这种精神,这种能够寻找市场,动手开发技术,这种的企业家精神能够保持下去的话,在今后的产业升值里面我觉得浙江起的作用是其他地方不能企及。

  下一个,政府应该起什么作用。我有几点建议。第一,我们今天讲了很长的关于经济环境的创造问题。下面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技术创新环境的建设问题,新产品的试制产品的环境创造问题。我们的企业比较小,起点比较低,资金动员能力比较弱,需要外部对它进行技术支持,自己没有钱实现建设等等,这些都是县级政府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第二,企业的每一项技术创新都面临着市场信息的问题、技术信息的问题、配套产品的问题,需要有很好的创业的技术信息平台,这也是地方政府应该做的。第三,中国4万亿的投资,其实给产业结构调整留了3700亿,这3700亿是老大难的问题,这个钱使不出去,为什么使不出去?搞1万5千亿的铁路,搞1万亿的灾后重建都很容易,一条高速公路几百亿出去了,很好花。按照要搞创新,产品创新,新技术的开发谈何容易。在资金的支持下,相对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风险大得多,项目进展非常慢,上下信息沟通不顺畅。对于一个技术,成熟度怎么样,到了技术开发的哪个阶段,等等还需要大量的艰苦的工作。因此决策慢、进度慢,造成了钱很难花。在这里面我特别呼吁地方政府,包括县级政府,要多关心国家的技术专项资金。刚才听到龙盛企业董事长讲,上下信息跟中央政府的精神怎么到企业,这一点各级政府应该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实际上跑步进京仍然是企业或者地方获得更多资源的途径。谢谢大家!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 https://cn.kaiji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