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9月1日,我国首部《慈善法》正式施行,民政部公示了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遴选结果,百度、腾讯、阿里、微博等公益捐助平台纷纷入选。
在今年两会上通过、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第二十三条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根据《慈善法》有关规定,7月20日,民政部发布《民政部办公厅关于遴选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通知》,历时一个月,遴选出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这一结果的出台也标志着公益捐赠正式走上规范化的互联网+道路。
与传统募捐相比,互联网募捐发布信息快、募捐高效便捷,但同时也存在着平台不规范的现象。由于募捐平台的不规范,虚假信息诈捐行为、捐款后善款流向不明等现象时有发生,而民政部遴选出的13家指定互联网募捐平台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对于互联网募捐平台来说,不合格的平台都将面临着淘汰的可能,因此而推动各家互联网募捐平台更加重视自身的技术创新与平台创新,开创技术公益的新时代。
传统公益局限明显 互联网+推动公益“新时代”
众所周知,传统公益捐赠受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很多时候会面临需求与资源难以匹配的尴尬。最为饱受诟病的一点是,公益捐赠不透明,捐助者也没有很便捷的途径能够监测善款去向,或者得到爱心反馈。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普及,互联网正在改变时代,颠覆传统行业,公益慈善也不例外。公益开始从传统公益模式向新型公益模式发生转变,这也像一个“旧时代”逐渐被“新时代”取代的过程。互联网为公益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空间,让公益资金筹集变得简单便捷,让公益组织的执行变得公开透明。互联网纵深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赋能公益,可以看出,互联网公益是未来公益发展的方向,而网络募捐能撬动巨大的资金量。随着官方规范出台,“互联网+公益”将走上黄金快车道,打造全新公益新生态。
新方法新模式 “新时代”公益大不同
那么,“新时代”的互联网+公益究竟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腾讯曾借助微信平台发起“为盲胞读书”的公益活动,采取“每人一分钟”的接力形式,鼓励大家一起合作为视障人同胞阅读书籍。活动吸引到50多万用户参与,收集200多万条声音捐赠。这是微信利用其平台和技术创新优势,用互联网众包思维,在公益上做的一次有益尝试。
2016年5月,百度联合五位顶尖建筑设计师,一同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的5个贫困小学,运用物联网技术,为这里的孩子建设智能化新校舍:校舍采用光伏发电,通过感光自动调节照明强度;智能水管理系统根据降雨量来收集、净化雨水,保证水质,同时根据天气、电力和用水量来适时调整净水方案,共同解决了山区用电用水紧张问题。
这种基于互联网和技术力量打造的智能化希望小学,和传统的希望工程相比,从具象化物资上升到虚拟化智能系统,跨越了可见的介质和有限的物资生命,公益的本质和意义已然实现了升级。
技术创新+社会责任,“新时代”公益还能怎么做
从上面的案例和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对公益的改变更多来源于技术的力量强化了公益的势能,而平台的力量拓展了更广的渠道。
谈起技术创新和技术公益,可以以技术见长的百度作为参考。百度作为首批进入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多年来坚持“技术公益”理念,用技术推动创新公益,像“公益一小时”、“百度寻人”、“百度盲道”、“蒲公英计划”、“百度回收站”等项目均是技术与公益的结合。
拿“公益一小时”来说,2015年,百度携手世茂集团、上海慈善基金会等开启“公益一小时”活动,共同聚焦“重症孤儿”关爱,以网友在活动页面点击“爱心”按钮一次,百度和世茂集团捐赠一元钱的形式进行。短短1小时,活动即吸引了位网友参与,筹集善款元,创造了互联网公益捐赠的新速度。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百度的大流量平台、大数据技术密不可分。利用大数据可以分析用户指数,帮助公益组织找到募捐对象,而基于大流量平台打造捐赠闭环,可以为公益组织开展网络募捐带来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